观察者模式详解与实现
下载需积分: 0 | PDF格式 | 486KB |
更新于2024-08-04
| 96 浏览量 | 举报
"该资源是一份关于程序设计模式的作业,特别关注行为型模式中的观察者模式。作业要求包括绘制观察者模式的实例结构图,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并进行模式分析。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变化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此模式降低了目标与观察者间的耦合,但也存在可能的循环引用问题和效率问题。模式结构包括抽象主题(Subject)、具体主题(ConcreteSubject)、抽象观察者(Observer)和具体观察者(ConcreteObserver)四个角色。"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在软件设计中常见的模式,它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解耦,使得目标对象(被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通过抽象的方式关联,减少了它们之间的直接交互。
**模式结构**
1. **抽象主题(Subject)角色**:抽象目标类,持有观察者集合,提供增加、删除观察者的方法,以及通知所有观察者的抽象方法。在Java中,通常会定义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如`Observable`。
2. **具体主题(ConcreteSubject)角色**:实现了抽象主题中定义的通知方法,当其状态改变时,调用通知方法来告知所有观察者。例如,在Java中,一个具体的类会继承`Observable`并实现`setChanged()`和`notifyObservers()`等方法。
3. **抽象观察者(Observer)角色**:定义了一个更新自身的抽象方法,当接收到主题的更改通知时调用。通常是一个接口,如Java中的`Observer`接口,包含`update()`方法。
4. **具体观察者(ConcreteObserver)角色**:实现抽象观察者接口,当接收到主题的通知时,更新自身状态。每个具体观察者都有自己的行为,可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实现。
**模式分析**
- **优点**:
- 低耦合:目标对象和观察者之间通过抽象的方式耦合,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各自的实现。
- 可扩展性:容易添加新的观察者,增加系统的灵活性。
- 反应式设计:能够快速响应系统内部状态的变化。
- **缺点**:
- 如果观察者数量庞大,通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
- 循环引用可能导致内存泄漏,尤其是在不支持自动垃圾回收的语言中。
- 直接调用可能导致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耦合。
**实现注意事项**
- 具体目标对象和观察者对象之间应避免直接调用,以保持松散耦合。
- 在处理大量观察者时,可能需要考虑优化通知策略,例如批量更新或分组通知。
在实际编程中,观察者模式广泛应用于事件驱动的系统,如GUI框架、消息队列、状态机等。例如,当用户在界面上执行操作时,UI组件作为具体主题,会通知注册的监听器(观察者)执行相应的处理逻辑。
相关推荐










禁忌的爱
- 粉丝: 22

最新资源
- Mastodon用鉄道运行情报Bot:TrainInfo_Botの介绍
- Amazon员工权限数据集分析与挑战解析(2010-2011年历史数据)
- 氯石图 - HTML技术下的创新可视化展示
- Convertio-crx插件:2500种文件格式在线轻松转换
- 利用GENie项目生成器创建跨平台游戏开发构建系统
- 北京长辛店生活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分析
-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核心基础模块详解
- Prometheus与Go编写的Elasticsearch导出器集成指南
- Unity3D中A Pathfinding Project Pro 4.2.15的使用与指南
- 利用gridcontrol实现数据分组统计与平均值计算
- ember-flickity:实现可定制的滑动轮播组件
- 个人在线投资组合的高级CSS布局与功能实现
- ngxlua在Nginx OpenResty中实现Lua访问限制与限流
- Festival API 使用文档:威尔士语文本到语音转换教程
- 桃源网络硬盘.Net v5.7官方版:多级共享与文件管理功能详解
- Spring框架与AWS深度整合技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