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大数据时代GIS二次开发教学改革探究

0 下载量 1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1.62MB PDF 举报
“空间大数据时代GIS二次开发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探讨了在空间大数据背景下,GIS二次开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文章指出,随着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级地理信息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大量空间数据,这需要更高效、批量化的GIS二次开发技术来处理。然而,传统的GIS二次开发技术存在难度高、效率低的问题,不适应大数据分析需求,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提出了自动式代码生成、探索式程序开发和模板式框架代码片段等解决方案,并通过正反项目教学案例对比,验证了以地理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GIS二次开发教学改革的效果,旨在提升测绘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 在空间大数据时代,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GIS开发往往侧重于单一功能的实现,但面对海量的空间数据,需要更灵活、高效的开发方式。文章作者谢小魁等人分析了GIS二次开发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变化,强调了开发环境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应对这些变化的重要性。 首先,他们讨论了GIS二次开发模式的变化,指出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发者需要掌握如何处理大规模数据集,这要求编程语言和工具能够支持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处理。例如,使用Python、R等支持大数据处理的脚本语言,以及Apache 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框架,成为现代GIS二次开发的重要技能。 其次,文章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策略,包括: 1. 自动式代码生成:通过使用代码生成工具或自动化脚本,减少手动编写代码的工作量,提高开发效率,同时降低了入门难度,使得学生能更快地投入到数据分析中。 2. 探索式程序开发:鼓励学生以实验和探索的方式进行程序开发,通过互动式的编程环境(如Jupyter Notebook)来理解数据和算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模板式框架代码片段:利用预定义的代码模板和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构建GIS应用,减少重复工作,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实际项目教学案例的比较,作者展示了这些改革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增强项目科技含量和提高科研效益方面的积极影响。这种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一流专业”建设能力,也能为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涵盖了GIS二次开发、地理信息科学、大数据、项目教学和程序设计,表明该研究关注的是如何在教育领域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以适应并引领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文章的OSID和文献标识码则提供了该研究的检索和引用信息,方便后续的研究者和读者查阅。 该研究揭示了GIS二次开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供了一套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推动测绘和地理信息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可以培养出更适应空间大数据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