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型设计模式详解:职责链与命令模式

1 下载量 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1.15MB PDF 举报
"设计模式总结(2) - 行为型设计模式的讲解,包括职责链模式和命令模式" 在设计模式的世界里,行为型模式关注的是对象之间的责任分配和行为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两种行为型设计模式: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职责链模式**: 1. **意图**:职责链模式旨在打破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允许将多个对象组织成一个链条,请求在链上逐个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 2. **适用场景**: - 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由哪个对象处理在运行时决定。 - 请求可以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提交给链中的任意对象。 - 需要动态地改变处理请求的对象集合。 3. **结构**: - `Handler`: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可选地实现后续对象的链接。 - `ConcreteHandler`:实现`Handler`接口,负责处理特定请求,可以访问并调用其后继者的处理方法。 - `Client`:向链中的`ConcreteHandler`提交请求。 **命令模式**: 1. **意图**:通过将请求封装为对象,命令模式允许参数化不同请求,实现请求的队列处理,同时解耦调用者和接收者。 2. **适用场景**: - 系统需要独立于请求调用者和接收者,使得两者无需直接交互。 - 支持请求的延迟处理、队列处理以及撤销/重做操作。 - 支持组合多个命令为宏命令。 3. **结构**: - `Command`:定义命令接口,声明执行方法。 - `ConcreteCommand`:实现`Command`接口,持有接收者并调用接收者的相应方法来执行命令。 - `Receiver`:实际执行命令的接收者对象。 - `Invoker`:请求的执行者,持有命令对象并调用其执行方法。 - `Client`:创建并配置具体的命令对象,设置接收者。 这两种模式都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职责链模式通过链式传递请求,使对象间职责明确,而命令模式则将行为与对象解耦,增加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在实际开发中,根据具体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代码结构,提升软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