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详解:缺陷、测试与质量要素

需积分: 31 4 下载量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2.49MB PPT 举报
ISO/IEC9126质量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1年发布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该模型分为三个部分:内部质量模型、外部质量模型和使用质量模型,旨在全面考察软件在开发、交付和使用过程中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在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方面,第2章详细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础概念。首先,软件测试被分类为静态测试(如代码审查和结构分析)和动态测试(如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静态测试强调在代码未运行时检查问题,而动态测试则关注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主动测试是由测试人员设计并执行测试,被动测试则是让系统暴露于实际环境中检测错误。 测试方法进一步细分,包括黑盒测试(从用户角度测试系统功能)和白盒测试(基于代码内部结构进行测试)。测试级别包括单元测试(针对最小可测试单元)、集成测试(组件间协作)、系统测试(整体系统行为)和验收测试(确认软件是否满足所有需求)。 软件缺陷被视为质量的对立面,它是对软件无法满足需求或者违反质量标准的情况。缺陷可以追溯到软件质量的内涵,即软件产品应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各种属性的组合程度以及用户的综合反馈。ISO质量定义强调的是实体(如软件)满足需求的能力,而像IBM RUP这样的框架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需求满足和评估方法。 McCall质量模型和Boehm质量模型是两个著名的软件质量模型,前者由McCall在1977年提出,关注产品操作、修改和改型三个关键方面;Boehm的模型则在1978年提出,采用分层结构,除了用户期望外,还包括了其他维度的考量。 总结来说,ISO/IEC9126质量模型和软件测试理论紧密相连,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软件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降低缺陷成本。同时,掌握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层次,有助于构建更全面和有效的测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