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聚类算法:STING、CLIQUE与WaveCluster详解

6 下载量 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7 收藏 588KB PDF 举报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是一种在机器学习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无监督分类方法,它通过将数据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网格单元来实现数据的组织和分析。这种技术起源于对传统聚类算法如K-means、BIRCH和DBSCAN局限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非凸形状簇的检测能力不足。由于基于密度的算法(如DBScan)通常具有较高的时间复杂度,1996年至2000年间的研究者开始探索更为高效的网格聚类算法。 其中,典型的网格聚类算法有: 1. STING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 这种算法采用多分辨率网格,将空间划分为方形单元,并且每个层次的划分依据维度或概念。STING通过递归地计算每个单元的统计信息,如中心点和分布,以此来判断高密度区域。查询过程利用这一统计信息,逐层筛选,显著减少了计算量,提高效率。 2. CLIQUE: CLIQUE算法结合了网格和密度聚类的理念,针对大规模高维数据,通过子空间聚类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它在保持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密度信息进行更精细的聚类决策。 3. WaveCluster: WaveCluster则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增强了簇边界的清晰度,有助于识别更精确的聚类边界。 所有这些算法的核心步骤大致相同,包括划分网格、计算单元内数据的统计信息、检测高密度区域以及合并相邻的高密度单元形成簇。STING算法的两个关键参数是网格步长(决定空间划分的精度)和密度阈值(用于识别密集区域)。 STING算法的网格建立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 划分多层次网格,每层根据维度细化单元 - 计算每个单元的统计信息,估计其分布 - 通过查询过程,从上层到下层筛选样本,降低计算负担 尽管网格聚类算法并非传统的聚类方法,但它们通过网格数据结构的处理,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使得在大数据场景下,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这些算法的优势在于适应性、高效性和在处理非凸形簇时的优越性能,是现代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