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据分析:窃漏电用户识别与拉格朗日插值

14 下载量 1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4 收藏 633KB PDF 举报
"电力窃漏电用户自动识别技术涉及数据分析、数据预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等关键环节。通过电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以提取用户特征,并建立识别模型来自动检测是否存在窃漏电行为。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针对缺失值问题,采用了拉格朗日插值法进行填充,确保数据完整性。" 在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中,窃漏电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也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方法。《Py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这本书中提到的电力窃漏电用户自动识别项目,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首先,项目背景与数据分析目的: 1. **数据采集与特征提取**:通过电力系统收集的大量数据,如用电量、电压、电流等,可以提取出反映用户用电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包括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用电模式、用电量的异常波动等,它们对于识别潜在的窃漏电行为至关重要。 2. **构建识别模型**:基于提取的特征,构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例如决策树、神经网络模型等,用于自动检查和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漏电行为。这样的模型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学习窃漏电行为的模式,并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做出预测。 其次,**数据预处理**是模型构建的基础: 1. **数据质量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检查并处理脏数据,包括异常值、重复值和缺失值。在本案例中,针对缺失值,采用了拉格朗日插值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现有数据点构建插值多项式,然后用这个多项式来估计缺失值。这种方法假设数据之间存在某种连续性,可以有效地填充缺失数据,保持数据的整体趋势。 2. **插值过程**:使用Python的Pandas库读取数据,Scipy库中的lagrange函数实现拉格朗日插值。程序遍历每一列和每一行,当发现缺失值时,选取该位置前后指定数量的数据(默认为5)进行插值计算。 完成数据预处理后,接下来会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通常会采用交叉验证、测试集评估等方法,如使用ROC曲线来衡量模型的性能。混淆矩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的真正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从而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模型性能。 最后,模型会在实际数据上进行测试,以检验其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表现。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优化,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实现对电力窃漏电行为的高效自动识别。 电力窃漏电用户自动识别是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数据预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它能帮助电力公司更有效地监控和预防窃漏电行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公平。
2021-08-07 上传
19.1背景与挖掘目标 传统的防窃漏电方法主要通过定期巡检、定期校验电表、用户举报窃电等手段来发现窃电或计量装置故障。但这种方法对人的依赖性太强,抓窃查漏的目标不明确。目前很多供电局主要通过营销稽查人员、用电检查人员和计量工作人员利用计量异常报警功能和电能量数据查询功能开展用户用电情况的在线监控工作,通过采集电量异常、负荷异常、终端报警、主站报警、线损异常等信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来实时监测窃漏电情况和发现计量装置的故障。根据报警事件发生前后客户计量点有关的电流、电压、负荷数据情况等,构建基于指标加权的用电异常分析模型,实现检查客户是否存在窃电、违章用电及计量装置故障等。 以上防窃漏电的诊断方法,虽然能获得用电异常的某些信息,但由于终端误报或漏报过多,无法达到真正快速精确定位窃漏电嫌疑用户的目的,往往令稽查工作人员无所适从。而且在采用这种方法建模时,模型各输入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实施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现有的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能够采集到各相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用电负荷数据以及用电异常等终端报警信息。异常告警信息和用电负荷数据能够反映用户的用电情况,同时稽查工作人员也会通过在线稽查系统和现场稽查来查找出窃漏电用户,并录入系统。若能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提取出窃漏电用户的关键特征,构建窃漏电用户的识别模型,就能自动检查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漏电行为。 表 19-1给出了某企业大用户的用电负荷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15分钟,即0.25小时,可进一步计算该大用户的用电量, 表 19-2给出了该企业大用户的终端报警数据,其中与窃漏电相关的报警能较好的识别用户的窃漏电行为,表 19-3给出了某企业大用户违约、窃电处理通知书,里面记录了用户的用电类别和窃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