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知识讲座:非接触性诈骗的严峻形势与防范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6 收藏 3.47MB PPT 举报
"(2021-2022年)专题资料完美版辅导老师防诈骗知识讲座.ppt" 本讲座主要围绕防诈骗知识展开,由浙江农林大学保卫处与临安市公安局合作举办,由市公安局团委书记、锦城派出所副所长郎春泉主讲。讲座详细介绍了诈骗的概念、种类以及当前非接触性诈骗的严峻形势。 首先,诈骗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且涉及金额较大。诈骗分为接触性和非接触性两种。接触性诈骗通常涉及嫌疑人与受害者面对面的互动,如冒充港澳学生借钱、中奖诈骗等。而非接触性诈骗,也称为电信诈骗或网络诈骗,利用短信、电话、网络等手段进行,包括欠费涉案、冒充亲友、中奖通知等手法,不需面对面接触即可实施。 近年来,非接触性诈骗犯罪呈显著上升趋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受害人群主要集中在老人、高知分子、宅女和在校学生,其中提及的一个案例是一名临安的高级知识分子(医生)被骗走了368310元。仅锦城派出所在2013年就受理了390起非接触性诈骗案件,涉及金额5530484元,而2014年前3个月已有69起,被骗金额达368310元。 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共记录了60起诈骗案件,其中非接触性诈骗占比高达58起,流出资金共计191213元。根据统计,学校师生受骗案件占当地派出所诈骗案件的近30%,显示高校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区。发案高峰期集中在3月和9月开学之际,平均下来几乎每周都会发生案件,高峰期甚至每周多达7至8起。 通过对发案月份的分析,发现寒假期间诈骗案件较少,而暑假则有发案,说明诈骗分子会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进行活动。此外,讲座还详细列出了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及对应的被骗金额,为师生提供了全面的防骗指导。 总结来说,这份教育资源详尽地阐述了诈骗的定义、类型及其对高校师生的严重威胁,提醒广大师生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