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关键因素分析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403KB PDF 举报
本文档深入探讨了"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界定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这一主题,发表于2010年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2期。作者董伟、蒋仲安、苏德和高吉喜合作,针对长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域的划分问题,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即利用生态系统内外部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界定指标体系。他们通过界定模型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精确地确定了重点水源涵养区。 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基于研究区的实际条件,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多维度特性,如压力(如降雨量、经济增长率等)、状态(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植被覆盖度)以及响应(如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向量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投影法,对重点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评估。 关键发现部分,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论文揭示了影响研究区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GDP增长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植被覆盖率和水环境质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稳定性及其对整个流域生态健康的重要性。 此外,论文还采用了灰关联分析这一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综合分析,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潜在的生态风险,为水源涵养区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不仅提供了实用的生态安全评价工具和方法,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环保工作者提供了关于长江上游水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见解。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水源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