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计算3.0:《网络安全法》下的等级保护与革命

需积分: 9 9 下载量 1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6 收藏 6.15MB PPT 举报
《网络安全法》-重启可信革命 夯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础-沈昌祥 沈昌祥教授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网络安全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旨在规范网络行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 案例分析中,沈昌祥提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安全事件:一是2016年美国东海岸遭遇的大规模DDoS攻击,展现了网络威胁的全球性和严重性;二是2017年的WannaCry勒索病毒,影响范围广泛,对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事件警示我们,网络安全威胁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网络安全法》的核心内容包括: 1. 网络威胁的认识 - 网络空间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各种恶意行为的目标,如病毒、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网络战争,甚至包括政治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犯罪。这强调了科学的网络安全观,认识到网络空间的资产、基础设施和国家主权都可能受到威胁。 2. 可信计算的引入 - 可信计算3.0时代的到来,借鉴了生物体的免疫系统原理,实现主动防护,通过密码技术确保身份验证、状态监控、保密存储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敏感信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可信计算的历史 - 中国可信计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智能安全卡项目,通过军民融合的研发,发展出自主的可信计算体系,如今已进入3.0阶段,包括公钥密码身份识别、对称密码加密存储等技术,以及智能控制与安全执行的双重体系结构。 - 技术突破 - 主机可靠性、计算机部件的可信性是关键,中国在可信计算领域不断创新,通过环境免疫抗病毒、数字定义可信策略和容错机制,构建了全面的可信计算环境,如用户终端可信边界、可信应用、计算节点和可信网络通信等层次的防护。 《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不仅强化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而且推动了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技术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它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