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初始化:系统调用与中断处理

需积分: 9 5 下载量 1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980KB PPT 举报
"初始化系统调用-Linux内核源代码解读-中断处理" 在Linux操作系统中,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程序与内核交互的关键机制。它们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接口,使得用户无需直接操作硬件,就能执行如文件操作、进程控制等任务。在内核初始化阶段,系统调用的相关设置至关重要,这涉及到中断描述符表(IDT)的构建。 当内核启动时,会调用`trap_init()`函数来设置IDT中的条目,特别是对于处理系统调用的向量128,其对应的是`int 0x80`中断。在这个过程中,`SYSCALL_VECTOR`被定义为0x80,这个值用于标识系统调用中断。IDT中的这个表项会被填充如下: 1. **段选择符**:内核代码段`__KERNEL_CS`的段选择符被用来指定执行的上下文是在内核模式下。这意味着当系统调用发生时,处理器将切换到内核模式运行。 2. **偏移量**:系统调用处理程序`system_call()`的入口地址被赋值给这个表项的偏移量字段。`system_call()`是内核中处理所有系统调用的主入口点。 3. **类型**:设置为15,表示这是一个陷阱类型(Trap)的中断,而不是中断(Interrupt)。陷阱类型的中断允许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不禁止可屏蔽中断,这与硬件中断处理有所不同。 4. **描述符特权级(DPL)**:设置为3,意味着这个系统门描述符可以被用户态(级别3)的进程访问。因此,用户程序可以通过`int 0x80`指令合法地发起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的实现不仅涉及内核源码中的`trap_init()`,还涉及到用户空间的库函数,如glibc。在用户程序中,我们通常通过调用库函数来间接执行系统调用,这些库函数实际上是对系统调用的包装。例如,`open()`函数调用最终会转化为一个内核中的`sys_open`系统调用。并非所有的API都直接映射到特定的系统调用,有些API可能直接在用户空间提供服务,或者多个API可能共享一个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接口的这种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它使得用户程序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细节,只需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API,降低了开发难度,同时也确保了不同平台上的代码一致性。此外,通过软中断(如`int 0x80`)实现系统调用,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让内核能够控制和调度对硬件资源的访问。 Linux内核的初始化过程包括设置IDT以处理系统调用,而这些调用构成了用户程序与内核通信的基础。理解这一机制对于深入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和内核开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