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蔗茅与热带种杂交F1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需积分: 9 10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665KB PDF 举报
"甘蔗野生种滇蔗茅种质创新利用研究?Ⅱ.滇蔗茅F1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2012年)"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甘蔗野生种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与热带种路打士(Saccharum officinarum)之间的属间远缘杂交F1群体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研究选择了62个无性系作为对象,分析了包括单茎重、株高、茎径、有效茎、节间长度以及小区产量在内的六个关键性状。
首先,研究发现这些性状的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显示出良好的遗传基础。其中,单茎重、株高、茎径和节间长度在F1群体中呈现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意味着这些性状的变异程度超过了亲本。有效茎的平均表型值超过了母本滇蔗茅,而小区产量则低于母本,这表明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性状的遗传表现可能存在互补或拮抗效应。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和对小区产量的影响。有效茎与小区产量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解释了小区产量48.9%的变异信息,显示有效茎数量对于提高产量的重要性。节间长度与小区产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虽然影响较小,但仍然解释了3.4%的变异。此外,单茎重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解释了32.3%的产量变异,说明单个植株的重量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株高和茎径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小区产量,它们可能通过影响植株的整体结构和光合作用效率来作用于产量。而有效茎、单茎重和节间长度被确定为更适宜作为选择高产潜力材料的指标,因为它们直接反映了植株的生产力和潜在的产量贡献。
论文的关键词包括滇蔗茅、种质创新、F1群体、农艺性状和遗传分析,这表明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滇蔗茅这一野生种质资源在甘蔗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通过遗传分析优化F1群体的农艺性状以提高其产量潜力。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提供了关于甘蔗野生种滇蔗茅与热带种路打士杂交后代的遗传特性的深入理解,为未来的甘蔗种质创新和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这种远缘杂交,可以期望获得具有更优农艺性状的新品种,从而提升甘蔗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021-09-16 上传
191 浏览量
2021-05-15 上传
152 浏览量
2021-05-12 上传
2021-06-15 上传
2021-04-26 上传
2021-05-30 上传
2021-05-1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