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PC:解决长尾效应的短文本聚类新算法

需积分: 12 1 下载量 1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07MB PDF 举报
"基于频繁模式的长尾文本聚类算法通过结合迭代聚类框架与K中心点算法,解决了短文本聚类中的长尾现象问题,提高了小类别文本聚类的精确度,避免了类簇重叠。算法核心是协同剪枝策略,有效地处理了特征维度高和小类别信息丢失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文本数据如社交媒体帖子、评论、新闻标题等大量涌现,这些数据中往往存在所谓的“长尾现象”——大量稀疏且小规模的类别。传统文本聚类方法在处理这类数据时,由于高维特征空间和样本稀疏性,往往无法有效捕捉到小类别文本的特性,导致信息丢失和聚类效果不佳。 基于频繁模式的长尾文本聚类算法(FIPC)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算法融合了迭代聚类思想和K中心点算法,迭代过程旨在不断优化类簇结构。K中心点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方法,它通过选取代表性的中心点来划分文本数据,但在面对长尾分布时可能会忽视小类别。FIPC算法则通过引入频繁模式的概念,挖掘文本数据中的共性特征,这些频繁模式作为聚类的基础。 协同剪枝策略是FIPC算法的关键创新点。在每次迭代过程中,算法不仅考虑当前聚类结果,还会分析不同类别之间的交集,通过协同剪枝减少类簇间的重叠,确保每个类别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这有助于提高小类别文本的聚类精确度,避免了大类别文本对小类别文本的“吞噬”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FIPC算法在处理大规模短文本数据时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小类别文本聚类上,显著提升了聚类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协同剪枝机制的存在,FIPC有效地控制了类簇的重叠,使得每个类簇的边界更加清晰,从而改善了整体的聚类质量。 基于频繁模式的长尾文本聚类算法通过协同剪枝迭代聚类框架,为解决大规模短文本数据中的长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方法在信息提取、文本分类、推荐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有助于提升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