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非取向电工钢热连轧工作辊温度场预测模型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6 收藏 433KB PDF 举报
本文档标题为"非取向电工钢热轧工作辊温度场及热轮廓预测模型(2008年)",描述了随着非取向电工钢对表面质量和轮廓精度要求的日益提高,工作辊的温度场和热轮廓在热轧生产线中对最终产品的平整度和轮廓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有限差分法的理论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在整个热轧过程中,实时计算出工作辊在任一时间内的温度分布和热轮廓。 论文发表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卷15,第3期,2008年6月,页码352。研究团队由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宁涛、贾国超、解张、易肃和武汉钢铁公司研究人员谭利艳、柯峰凯共同完成。他们旨在通过构建这个模型,改进热轧过程中的热应力管理,从而提升非取向电工钢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模型的核心是采用二维有限差分方法,这种方法允许精确模拟工作辊在热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考虑到热量传递、材料热导率以及外部热源的影响。通过对工作辊与带钢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人员能够预测出不同工况下,如速度变化、冷却水流量调节等情况下,工作辊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有助于优化热处理参数,防止过热或冷却不均导致的表面缺陷,如翘曲、波浪形等问题。 此外,模型还可能包含对工作辊冷却系统的分析,因为良好的冷却策略对保持工作表面温度稳定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表面质量的均匀性和板形稳定性。通过实施这种预测模型,热轧厂可以实现更精确的工艺控制,减少废品率,节省成本,并满足日益严格的市场标准。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提供了重要的工程应用知识,对于热轧非取向电工钢生产领域的热工控制具有显著的实际价值。它强调了温度场和热轮廓预测在现代钢铁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并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