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颈型管道水流特性研究:初步试验与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175KB PDF 举报
"鹅颈型管道水流特性初步研究 (2001年)" 本文是一篇发表在2001年《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第29卷第4期上的自然科学论文,作者是董志勇和须清华。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鹅颈型管道(一种形似鹅颈的弯曲管道)中的水流运动特性。这种类型的管道常用于水力工程、水利工程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其特殊的形状可能对水流产生复杂的影响。 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使用了毕托管、毕托柱和毕托球等工具来测量管道内部的压力分布和流速分布。毕托管是一种测量流体速度的设备,毕托柱和毕托球则用于更精细的压力和速度测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他们揭示了压力和流速的分布规律,以及上下游弯头处的二次流特征。二次流是指在主流之外形成的局部旋涡流动,通常由于流体与管道壁的相互作用产生。 在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抑制效应”和“准二次流”。抑制效应可能指的是管道设计如何通过改变过渡段的长度来影响水流的湍动程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而“准二次流”可能是描述在特定条件下,二次流表现出接近理想二次流的行为,即流体在弯头附近形成稳定的旋转流动。 研究结果显示,鹅颈型管道的水流特性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过渡段的长度、弯头的转角和相对曲率半径。过渡段的长度影响着流体从直线段到弯头的平滑过渡,转角和曲率半径则决定了流体在弯头处的流动状态和能量损失。这些发现对于优化管道设计、提高水输送效率以及减少磨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包括“鹅颈型管道”和“流动特性”,表明该研究聚焦于这种特殊管道结构的水流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受管道几何参数的影响。这篇论文的中图分类号为TV131,文献标识码为A,表明它属于水利工程领域的一篇学术论文。 这项研究为理解非直管段的水流特性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对于实际工程中的管道设计和水力计算具有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