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kushima的Neo-cognitron:无监督学习的卷积网络先驱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1.06MB PDF 举报
"Fukushima1980" 论文主要介绍了Kunihiko Fukushima提出的Neocognitron模型,这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架构,旨在模拟视觉模式识别机制,不受图案位置变化的影响。 正文: Kunihiko Fukushima在1980年的论文《Neocognitron: A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 Mechanism of Pattern Recognition Unaffected by Shift in Position》中提出了Neocognitron模型,这是对早期认知科学的一种创新性贡献。该模型被视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的先驱,尽管它不包含反向传播算法,这使得Neocognitron在当时是一个独特的神经网络结构。 Neocognitron的主要特点是其自我组织的能力,即“无教师学习”(learning without a teacher)。这意味着网络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自动调整权重和结构,无需外部指导或标注数据。这一特性使得Neocognitron在处理视觉识别任务时能够适应图案的几何相似性,即Gestalt原则,即使图案的位置发生改变,也能保持识别能力。 网络结构上,Neocognitron由输入层(模拟视网膜的光感受器阵列)开始,然后是一系列级联连接的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由两个层次的细胞组成,形成级联连接。第一个层次的细胞被称为"S-cells",它们表现出类似于简单细胞(Simple Cells)的特性,简单细胞是Hubel和Wiesel在视觉神经系统中提出的概念,它们对图像的局部特征敏感。 每个模块的第二个层次由"C-cells"组成,这些细胞具有更复杂的特征检测能力,类似于复杂细胞(Complex Cells),能够识别更复杂的形状和模式。这种多层次的结构模仿了大脑视觉皮层的层次组织,其中简单的特征在浅层被检测,而更复杂的特征在深层被提取。 Neocognitron的工作原理是,输入图像通过S-cells进行预处理,这些细胞对图像的不同部分进行滤波和特征提取。随后,C-cells进一步处理这些特征,将它们组合成更高级别的模式。由于每个模块的独立性,Neocognitron能够对图案进行位置不变性的识别,这是因为每个模块都能独立地检测特定的形状或特征,而不论它们在输入图像中的确切位置。 尽管Neocognitron没有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权重,它使用了一种称为竞争学习(competitive learning)的方法,通过细胞间的局部连接和激活竞争来实现学习。这种方法允许Neocognitron逐渐适应并记住不同类型的模式,同时保持对位置变化的鲁棒性。 Fukushima的Neocognitron模型为后来的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揭示了神经网络如何通过自我组织和层次结构来处理视觉信息,特别是对于模式识别和位置不变性问题。这种模型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如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9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