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记忆解析:感觉、短时、长时与遗忘机制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9 收藏 788KB PDF 举报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记忆.pdf,适用于考研复习" 在普通心理学中,记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如何获取、存储和检索信息。本章将深入探讨记忆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过程、不同类型以及遗忘现象。 首先,记忆被定义为个体对经验的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编码、储存和提取。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将这些环节分为识记、保持和回忆。识记是最初接触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记忆形式的过程;保持是信息在大脑中存储和巩固;回忆则是从记忆中检索信息。而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这三个环节的连续性,认为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记忆过程。 记忆类型主要依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度来划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称为瞬时记忆,是信息初次接收到的短暂保留,如视觉或听觉的印象,持续时间非常短,通常不超过几秒钟。短时记忆,作为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过渡,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且易受干扰。长时记忆则能长期储存信息,容量无限,且包含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子类型。情景记忆涉及个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而语义记忆则关乎抽象知识和概念,较稳定且易于提取。 此外,记忆还可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无需意识参与,影响个体的行为但个体可能并未察觉,例如习惯形成。外显记忆则需要意识的参与,如考试时回忆学过的知识点。两者在加工深度、保持时间、记忆负荷量和干扰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外显记忆,这些因素影响更为显著。 遗忘是记忆过程中一个自然的现象,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如干扰、衰退、压抑等。理解遗忘机制有助于我们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它涉及到人类思维、学习和行为的多个层面。通过深入理解记忆的各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处理的机制,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经常出现在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