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点队列型Crossbar在多层AXI总线设计中的应用

35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4 收藏 443KB PDF 举报
"基于交点队列型Crossbar的多层AXI总线设计通过引入交点队列型Crossbar,解决传统AXI总线在多核SoC中通信效率低和数据一致性问题,实现处理器核间的高效点对点连接。设计包括四个处理器核的多层AXI总线,提高系统并行性和通信效率。" 在当前的多核系统-on-chip (SoC)设计中,传统的AXI (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总线结构在处理器核之间的通信效率上遇到了挑战,无法满足高性能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即采用交点队列型Crossbar (Crosspoint-Queued Crossbar,简称CQ型Crossbar)来替代原有的核间通信结构。这一设计旨在构建一个多层AXI总线,以提升通信性能和数据传输效率。 AXI总线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片上通信标准,因其高性能、低延迟特性而受到青睐。它将读写地址和数据通道分开,并支持突发(burst)传输和乱序传输,增强了数据处理的并行性。然而,当多个处理器核需要共享同一存储空间时,传统的AXI核间通信可能会出现效率低下和数据一致性问题。 交点队列型Crossbar的引入解决了这些问题。该结构允许每个处理器核与其他三个核直接点对点通信,减少了数据传输的中间环节,提高了通信速度。此外,由于没有共享存储,数据一致性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各个核可以独立工作,无需担心数据同步冲突。 设计过程中,利用Simulink工具对交点队列型核间通信结构进行了建模和仿真,通过调整交点缓存的深度,优化了系统的性能。交点缓存是Crossbar中的关键组件,它的深度直接影响到通信的延迟和吞吐量。通过仿真,找到了最佳的交点缓存深度,确保了通信的高效性。 为了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使用VCS (Verilog Confirmation Suite)仿真工具对设计的RTL (Register Transfer Level)代码进行了全面仿真。仿真结果证实,设计的多层AXI总线通信架构成功实现了读写功能,满足了设计目标。 多层AXI总线结构进一步提升了通信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总线带宽,增加模块并行性,使得系统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表现更佳。设计中,系统被划分为四类外设从设备:配置寄存器(Slave0)、串口外设(Slave1)、片上SRAM(Slave2)和外部存储器接口(Slave3),每个处理器核都可以独立访问这些资源,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基于交点队列型Crossbar的多层AXI总线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多核SoC中的通信瓶颈,提升了系统性能,为高密度、高性能的SoC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