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滇东含煤地层热演化:典型矿区的阶段性分析

0 下载量 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1.12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黔西滇东典型矿区含煤地层的热演化历史,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质复杂且富含煤炭资源。研究基于对该地区的详尽构造特征分析,包括地壳运动、地层发育以及地热背景的研究,利用先进的盆地模拟技术——BasinMod,对格目底向斜和恩洪盆地的含煤地层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先,研究发现煤变质作用在黔西滇东地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包括沉积埋藏、岩浆热液活动和构造运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煤变质程度的显著差异,表明该区域的煤化过程并非均匀进行,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非均质性。 其次,含煤地层在地理上被分割成众多独立的次级向斜单元,这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整体上,这些向斜单元具有向斜控气的构造特征,即地层的形态和构造对天然气的分布和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具体到格目底向斜和恩洪盆地的实例,研究结果显示,格目底向斜的晚二叠世煤层已经达到了焦煤—瘦煤阶段,其镜质体反射率约为1.7%,这表明其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能源开采。而恩洪盆地的煤层则处在气煤—肥煤阶段,其镜质体反射率约为1.0%,说明这里的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依然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最后,文章强调了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煤田开发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盆地模拟技术在煤田地质和勘探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案例。通过对黔西滇东典型矿区的热演化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含煤地层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热演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和控制因素,这对于煤炭地质学、能源开发以及区域地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