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建模四步走:从结构到排序-模糊层次分析法预研

需积分: 19 4 下载量 7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812KB PPT 举报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决策问题的方法,由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将问题分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包括目标、准则和对象,并通过比较判断矩阵进行决策。层次分析法建模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单准则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在决策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特别适合处理那些难以量化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问题。例如,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可能要考虑专业对口、发展潜力、待遇收入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权衡。 AHP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首先,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代表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准则层包含影响目标的各个因素,方案层是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各层次之间有明确的隶属关系。 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在准则层,决策者对每个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形成比较判断矩阵。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一个因素相对于另一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 3. **单准则下的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特征向量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接着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比率(CR),如果CR小于某个阈值(通常为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将准则层的权重与方案层的比较结果结合,得到各方案相对于目标的总权重。同样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整个层次结构的合理性。 如果一致性检验未通过,可以通过调整比较判断矩阵中的数值来改善一致性。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决策因素或考虑使用其他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缺陷包括主观性较强,依赖于决策者的判断;另外,对于过于复杂的决策问题,可能难以构建准确的层次结构。解决办法包括引入专家意见、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层次分析法的建模过程可能涉及软件工具,如MATLAB,用于计算权重和进行一致性检验。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通用程序来自动化这一过程,提高效率。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建模的实际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来说,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强大的决策工具,尤其适用于解决涉及多个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问题。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和进行一致性检验,决策者可以更系统地评估各种选项,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