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详解:翻译操作与符号表管理
需积分: 50 1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翻译时常用操作-编译原理课件(龙书为教材)”
这是一份关于编译原理的课件,主要讲解了在编译过程中的一些核心操作,以龙书(可能是指著名编译原理教材《编译器设计》)作为教材基础。课程由辛明影教授,涉及计算机学院的编译原理课程,旨在介绍设计和构建编译程序的原理和方法。课件内容涵盖了从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到目标代码生成的整个流程。
在编译时常用的操作中,提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enterproc(table,name, newtable)**:这个操作用于在外围过程符号表中创建一个新的内嵌过程的表项。在编译器设计中,符号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存储了程序中的标识符信息,如变量、函数等。enterproc 可能是用于在当前符号表之外,为一个新的内嵌过程(例如,函数或子程序)创建一个单独的符号表,以便跟踪局部变量和作用域。
2. **mktable( previous)**:这是一个创建新符号表的函数,通常在进入新的作用域(如函数调用或块级结构)时使用,它会创建一个新的表来保存该作用域内的符号信息。
3. **Enter(table,name,type,offset)**:此操作用于插入符号表项,包括标识符的名字、类型以及相对于某个基址的偏移量。这有助于编译器在生成代码时正确地定位和访问变量。
4. **addwidth(table,width)**:记录总域宽,这可能是在计算符号表中某一列的总宽度,比如在确定内存分配或栈帧布局时,需要知道所有变量占据的总空间。
5. 符号表的结构描述了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包括指向直接外层符号表、当前过程符号表、内层过程的符号表以及当前外层符号表的指针,这反映了编译器如何管理和追踪不同级别的作用域。
课程还强调了预备知识,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教学设计采用了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方式,通过实验来扩展课堂教学,并注重实践和前后知识的衔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从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化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个阶段。
课件中还介绍了编译器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如词法分析器负责识别单词,语法分析器处理语法结构,语义分析器关注程序的意义,中间代码生成器用于产生与平台无关的代码,代码优化器提升代码效率,而代码生成器则负责生成针对特定机器的目标代码。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编译程序的整体工作流程。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2-05-13 上传
246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