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基础-关系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解析

需积分: 12 0 下载量 1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1.16MB PPT 举报
"关系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数据库绪论" 关系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数据模型,它以表格的形式存储数据,方便用户理解和操作。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关系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有所不同。有的DBMS会将每个表直接映射为一个操作系统级别的文件,这种方式直观且易于理解,但可能不便于高效的查询处理。另一些DBMS则采用更复杂的设计,内部自定义文件结构,如B树、B+树、哈希索引等,以优化查询性能和数据存储效率。 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软件之一,与操作系统并列,对于支撑各类应用程序运行至关重要。数据库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数据管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成为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的数据库建设规模和使用频率,常常被视为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三代演进:层次/网状系统、关系系统和新一代数据库系统。其中,关系系统由E.F.Codd提出的“关系模型”奠定了基础,这一模型后来成为主流,极大地推动了数据库的广泛应用。此外,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孕育了四位图灵奖得主,包括C.W.Bachman(网状数据库之父),他的工作对数据库标准的制定有着显著贡献;E.F.Codd,他提出了关系数据库的12条准则,奠定了现代关系数据库理论;Jim Gray,他在事务处理和数据库恢复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及姚期智,他在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对数据库技术也有所影响。 数据库技术不仅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核心技术等多个方面,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软件产业,包括各种DBMS产品、数据库管理和开发工具,以及基于数据库的应用解决方案。为了表彰在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科学的最高荣誉。 总结来说,关系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存储结构根据不同的DBMS设计而有所不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层次/网状系统到关系系统,再到如今的多样化数据库解决方案,展示了科技进步对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同时,数据库技术也孕育了众多理论成果和产业应用,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