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中继术语详解:DLCI与CIR等关键概念解析

需积分: 19 38 下载量 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83MB PDF 举报
帧中继是一种广域网(WAN)通信技术,用于提供企业级的网络服务,它在电信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章节主要讨论了帧中继的一些核心术语和概念: 1. **帧中继术语**: - **DLCI(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 在帧中继网络中,每个逻辑连接(PVC, Point-to-Point Protocol Virtual Circuit)都用DLCI唯一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连接,类似于IP地址在网络中的作用。 - **CIR(Commitment Information Rate)**: 承诺信息速率,是交换机为数据包预留的最小带宽,超过这个速率的数据包可能会带有可抛弃标志(DE),在网络拥塞时会被丢弃。 - **Bc(Commitment Burst Size)**: 承诺突发量,表示在CIR下的最大数据传输量,用于控制流量。 - **Be(Excess Burst Size)**: 超过突发量,超出Bc的部分数据传输量,通常发送可能性较低,因为这部分数据包也可能被丢弃。 - **FECN(For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拥塞指示,当转发队列达到一定阈值,发送方向的报文的FECN位被置位,通知接收方可能的拥塞情况。 - **BECN(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后向拥塞指示,当网络持续拥塞,发送方向接收到BECN位被置位的报文,表明数据可能丢失。 2. **帧中继网络设计**: - PVC(Point-to-Point Protocol Virtual Circuit)参数设置是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CIR、Bc和Be,以适应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零CIR选项意味着较低费用但可能需要其他机制保证数据可靠性。 - 网络拥塞管理通过DE、FECN和BECN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避免数据包丢失。 3. **网络的演进**: -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网络主要是基于主机架构的低速串行连接,如IBM的SNA和X.25公用数据网络。 - 七八十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推动了局域网(LAN)的发展,降低了商业用户的成本。 - 八九十年代,随着远程计算需求的增长,广域网(WAN)如帧中继、Internet的兴起,促进了网络间的互联。 4. **OSI七层模型**: - OSI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各层有特定的功能,如应用层处理应用间通信,物理层负责比特的传输。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和技术,网络工程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置帧中继网络,以满足组织的通信需求,并确保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