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事件评估模型:概率分析与距离函数法

需积分: 16 2 下载量 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96KB PDF 举报
"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 (2006年) - 自然科学 论文" 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旨在通过统计历史资料,对区域性暴雨事件进行更准确和全面的评估。文章由陈艳秋、袁子鹏、盛永和戴廷仁等人撰写,发表在2006年10月的《气象与环境学报》上。模型构建的关键在于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这三个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了暴雨事件的影响程度、强度和范围。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首先对这三个指标进行了正态化处理,确保数据在同一尺度上,然后通过正态性检验验证这些指标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接着,利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确定了各指标对应的数年一遇的等级标准,这有助于量化不同级别的暴雨事件。此外,模型还引入了定义域平移的方法,调整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以适应不同的评估条件。 该模型在2005年汛期的3次区域性暴雨灾害评估中得到了应用,结果显示模型在决策服务中的表现良好。与传统方法相比,此模型更注重气象观测数据,能更好地反映暴雨事件的多维度特征,从而提供更准确的灾害评估。 在自然灾害评估模型的构建中,通常会使用物元分析、模糊识别或灰色关联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且在快速评估方面不够便捷。因此,建立一个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的评估模型,对于暴雨这类天气气候事件的应对至关重要。 暴雨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定量评估对于防灾减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单位时间降水总量描述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无法全面体现暴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因此,该研究提出的模型结合了降水量、雨强和影响范围三个要素,提高了评估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在模型的建立中,平均降水量(总降水量除以观测站点数)被选为主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暴雨的整体量级;降水强度则考虑了降雨的猛烈程度;覆盖范围则体现了暴雨影响的地理广度。这些指标的综合运用使得模型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暴雨事件的严重性。 通过1953年至2004年辽宁省72次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数据样本,研究者成功构建了距离函数评估模型,并在2005年的实际案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一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未来类似灾害的快速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