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设计

0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736KB PDF 举报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设计" 本文介绍了利用光子晶体光纤(PCF)的后处理技术设计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折射率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核心在于通过控制PCF中的空气孔塌陷来调控PCF模式场与SPR之间的耦合。文章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金属薄膜厚度和空气孔直径对传感器在不同波长下的影响,并运用模式匹配理论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作者们探讨了PCF的结构特性如何影响传感器性能。光子晶体光纤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光纤,其内部的空气孔阵列能显著改变光的传播特性。在传感器设计中,通过改变PCF中空气孔的形状或大小,可以调整光模式与表面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特定物理量(如折射率)的敏感响应。 其次,文章研究了金属薄膜厚度的影响。表面等离子体是金属薄膜与周围介质界面处的电磁振荡现象,其共振条件与金属薄膜的厚度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金属薄膜的厚度,可以优化传感器的工作波长,以达到最佳的灵敏度。 再者,他们分析了空气孔直径对传感器性能的作用。空气孔直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PCF的模式场分布,进而影响到SPR的耦合效率。在不同波长下,适当选择空气孔直径可以使传感器对折射率变化更加敏感。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幅度基检测和光谱基检测。幅度基检测依赖于SPR引起的透射或反射光强的改变,而光谱基检测则关注于SPR导致的光谱峰值位置的移动。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研究指出该传感器在1700纳米/每折射率单位(RIU)的高灵敏度,这表明其在生物传感、化学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它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如生物分子的结合事件,或者用于精确测量液体或气体的折射率。 这项工作展示了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SPR传感器设计的创新方法,强调了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两种潜在的检测策略。这项研究对于推动光学传感器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灵敏度和微型化方向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