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人脸识别算法的FPGA实现与优化

需积分: 42 220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9 收藏 2.45MB PDF 举报
"该资源是一篇关于人脸识别算法的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韩建强,导师李海华,专业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论文探讨了智能人脸识别算法及其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上的实现,涉及人脸检测、人眼定位、预处理、PCA和ICA等多种算法,并在VirtexIIPro FPGA上进行了综合实现。" 人脸识别算法的比较与详解: 1. 多特征识别算法(MMP-PCA recognition algorithms):这种方法基于人脸的不同部件,如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特征进行识别。优点是操作简便,但需要较高的对齐度,且对成像条件变化敏感。 2. 特征点识别算法(Feature-based recognition algorithms):通过识别和匹配人脸的关键特征点来进行识别,直观易理解,但同样需要高对齐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弱。 3. 整幅人脸图像识别算法(Appearance-based recognition algorithms):考虑整张人脸的全局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光线变化,但计算量较大,可能影响实时性。 4. 模板识别算法(Template-based recognition algorithms):在成像条件稳定的环境中效果良好,但在环境变化时,由于依赖于固定的模板,适应性较差,且计算量大。 5. 神经网络识别算法(Recognition algorithms using neural network):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能适应多种复杂情况,但网络结构和参数调整较为复杂,可能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论文中,作者韩建强在FPGA上实现了人脸识别的各个阶段,包括: - 人脸检测:采用了Adaboost算法,因其在速度和精度上的平衡表现。 - 人眼定位:选择了小块合并算法,因其快速、准确且对实时性要求较低。 - 预处理:使用直方图均衡加平滑算法,简单且效率高。 - 识别算法: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和ICA(独立成分分析),能够有效减弱姿态和光照变化对识别的影响。 在硬件实现方面,作者对VirtexIIPro FPGA的系统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SDRAM存储器、RS-232串口、JTAG接口,以及OPB(On-chip Peripheral Bus)总线的仲裁机制。通过Verilog HDL进行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硬件建模,并与C++软件算法同步比较,确保算法在硬件上的正确性和效率。 这篇论文详尽地探讨了不同人脸识别算法的优缺点,并在FPGA上实现了优化后的算法,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