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3算法详解与C程序实现

需积分: 14 3 下载量 1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525KB PPT 举报
"本文介绍了ID3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C程序中的实现,通过具体的数据挖掘实例展示了算法的应用。小组成员包括何冬蕾、潘荣翠、李燕清、余燕梅和龙兴媚。" ID3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的经典决策树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分类任务。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选择能最大化信息增益的属性来构建决策树,以最小化决策树对数据集的不确定性。 首先,ID3算法计算当前数据集的熵(信息不确定性)。熵是衡量数据纯度的指标,公式为H(X) = -∑(P(Xi) * log2(P(Xi))),其中P(Xi)表示第i类实例在数据集中所占的比例。当所有实例属于同一类时,熵为0,表示数据集非常纯净;反之,如果各分类比例相等,熵达到最大,表示数据集非常混乱。 接下来,算法计算每个属性A的信息增益IG(X;A),这是通过比较选择属性A前后的熵变化得到的,公式为IG(X;A) = H(X) - H(X|A)。其中,H(X|A)是条件熵,表示在已知属性A的情况下,数据集的熵。条件熵考虑了属性A的不同取值对数据集熵的影响,计算方法是根据属性A的每个取值aj计算相应的子集Yj的熵,并按各子集占比加权平均。 在所有可选属性中,ID3算法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然后对每个子集递归地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数据集被纯化或者没有更多属性可以分裂。这个过程形成了决策树的分支结构。 然而,ID3算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它倾向于选择取值多的属性,这可能导致决策树过深,不易理解和解释,同时也可能造成过拟合。二是ID3无法处理连续型属性,只能处理离散型属性,这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三是对于缺失值的处理,ID3算法并没有内置的解决方案,需要额外的处理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后续的C4.5算法和CART算法进行了改进,C4.5引入了信息增益比,解决了偏好取值多属性的问题,同时能处理连续型属性;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则引入了基尼不纯度作为划分标准,并支持回归任务。 在C程序实现中,需要设计数据结构存储决策树,编写函数来计算熵、信息增益,选择最优属性,以及生成树的分支。实现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如缺失值、连续属性离散化等问题,以确保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通过这样的实现,可以对类似“穿衣指数”这样的数据集进行分析,生成决策规则,例如给出不同条件下的穿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