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实验:P1口与P3口操作及延时程序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8 收藏 442KB DOC 举报
"这篇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中进行的一次实验,主要关注了单片机I/O口的应用,特别是如何使用P3和P1口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暗。实验目的是掌握P3和P1口的操作,以及延时程序的编写和运用。实验内容包括P3.3口作为输入口接收脉冲,P1口作为输出口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按照十六进制递增点亮。实验中还讲解了P1口作为准双向口的特性,强调在输入前需要先置高电平,以避免数据读取错误。实验程序包括主程序和延时子程序,使用了汇编语言编写。实验步骤详尽,从硬件连接到程序执行都进行了说明。最后,实验者分享了通过实验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收获,为后续的单片机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实验中,单片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单片机I/O口的使用**:P3和P1口是单片机常见的输入/输出端口。P3.3被用作输入口,而P1口作为输出口。在作为输入口时,P1需要先置高电平,因为它是准双向口,否则可能会读取到错误数据。 2. **延时程序**:实验中涉及到延时程序的编写,这对于控制硬件响应时间非常关键。通过DJNZ指令实现循环计数,从而达到延迟效果。具体的延时时间可以通过计算指令执行周期来确定。 3. **硬件连接**:实验设备包括单片机、脉冲源、8个发光二极管和相关电路。P3.3连接到脉冲源,P1口连接到8个发光二极管,通过程序控制二极管的亮暗。 4. **汇编语言编程**:实验程序使用了汇编语言编写,如AJMP、JMP、ACALL等指令用于流程控制,MOVP1,A指令用于将累加器A的内容输出到P1口。 5. **实验步骤与分析**:实验步骤包括硬件连线、程序调试和运行,以及观察二极管的点亮顺序。实验者需要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以便正确完成实验。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单片机的I/O操作,还能掌握基本的延时程序设计,为后续深入学习单片机系统和嵌入式开发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