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C/S与P2P解析

需积分: 25 6 下载量 12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6.22MB PPT 举报
"该课程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深入学习,由任俊玲主讲,包含56学时的理论教学和8学时的实验,以及20学时的上机实践。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从概述、物理层到应用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以及下一代网络的内容。实验部分主要涉及网络组建、互连、协议分析和网络应用的实践操作,使用了BosonNetSim、Wireshark等工具。学习建议强调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程考核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依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实验部分则看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推荐教材为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同时提供了其他英文原版参考书。" 在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之间通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是常见的网络通信模型,其中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响应请求并提供服务。而对等方式则更为平等,每个参与者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消费者,无需中央服务器进行中介。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C/S架构广泛应用于互联网服务,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应用程序(如浏览器)连接到服务器,请求特定服务或数据。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处理并返回结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服务器可以处理大量并发请求,但缺点是服务器可能成为瓶颈,且客户端完全依赖服务器。 对等方式(P2P方式): P2P网络中,每台计算机都具有同等地位,可以直接与其他节点交换数据。这种方式在文件共享、流媒体播放等领域非常流行。P2P网络减少了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但可能面临节点不稳定、网络延迟等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这些通信方式,还包括对网络层次结构的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按照OSI七层模型或TCP/IP四层模型划分,分别对应着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物理层处理比特流传输,数据链路层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网络层处理路由选择,运输层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应用层则提供用户直接使用的接口。 此外,课程还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包括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对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的探讨,如流媒体技术;以及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原理,如WiFi、4G/5G技术;最后,还关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兴技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实验,通过组网、网络互连和协议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利用各种在线资源辅助学习。课程考核注重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实验部分同样重要,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和报告撰写能力。推荐的教材和参考书为深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