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最小均方算法在卫星多波束形成中的应用
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4
收藏 982KB PDF 举报
"基于改进最小均方算法的卫星多波束形成技术"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中,如何通过优化多波束形成技术来提高通信效率和稳定性。高通量卫星利用多波束技术实现了极化隔离和空间隔离,从而有效地复用频率资源,大幅度提升了通信容量。然而,这种复用方式也对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快速收敛和稳态误差控制方面。
传统的最小均方算法(LMS)在波束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即无法同时保证快速收敛和低稳态误差。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均方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统计平均来更新梯度,以此解决由瞬时梯度引起的波束形成不稳定性。这种方法旨在初期加速波束形成过程,而在接近收敛稳定状态时保持较小的误差值。
在高通量卫星通信中,由于强降雨可能导致信号衰减,这对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了验证改进算法的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仿真,使用61阵元正六边形排列的相控阵天线来形成7个波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仅仅增加少许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收敛速度,并且在稳态性能上表现出色。这使得该算法特别适用于应对应急通信场景,尤其是存在严重波束间同频干扰的情况。
关键词涵盖高通量卫星、信道模型、多波束、波束形成以及最小均方算法。其中,信道模型是理解卫星通信中信号传输特性的关键,它描述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多径效应等现象。多波束技术是高通量卫星的核心,通过多个独立的波束覆盖不同区域,实现高效频率资源利用。波束形成是调整天线阵列相位权重的过程,以聚焦能量到特定方向,增强信号接收或发送能力。而最小均方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其目标是最小化输出信号的均方误差。
改进的最小均方算法对于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的多波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提升系统性能,降低同频干扰,适应恶劣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对于未来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105 浏览量
154 浏览量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2-10-29 上传
749 浏览量
1045 浏览量
154 浏览量
153 浏览量
2021-10-08 上传
weixin_38632247
- 粉丝: 8
- 资源: 1000
最新资源
- Pandas
- Platformer:仅具有浏览器功能的应用
- ssm海尔集团商务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程序
- 手机接收单片机数据例程.zip
- notify-monitor:REST API可以观察任何新广告的给定URL,并将其发送到notify-client。 堆
- pgsync:将数据从一个Postgres数据库同步到另一个数据库
- Klaverjas Score-开源
- Simple Web Paint Application using JavaScrip
- Incremental-Adventure-Genesis:网页游戏(WIP)
- NET3.5 LINQ操作数据库实例_aspx开发教程.rar
- stm32 跑马灯实验+例程
- python之knnk近邻算法实现属性为连续性及混淆矩阵评估.zip
- g30l0:地理定位应用程序,用于在培训之前测试ESDK
- Kifu Generator-开源
- css-essentials-css-issue-bot-9000-midtown-web-071519
- chargeT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