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培养下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能对比与去除效果

0 下载量 14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528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比较"这一主题,由安鹏、杨凤林等人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进行的研究。他们利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作为培养平台,筛选出三种粒径范围的颗粒污泥:0.5~1.0mm、1.0~1.5mm和1.5mm以上。研究的焦点在于考察这些不同粒径的好氧颗粒污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性能和去除效果。 试验结果显示,在高浓度的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mg/L和氨氮(NH4+-N)为100mg/L的条件下,所有粒径的颗粒污泥都表现出优秀的有机物去除能力,去除率超过90%。然而,对于总氮(TN)的去除,各组污泥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其中粒径在1.0~1.5mm的颗粒污泥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效果。 进一步的硝化反硝化速率试验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粒径在0.5~1.0mm和1.5mm以上的颗粒污泥对反硝化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挑战了颗粒大小与反应性能的传统观念,表明并非颗粒越大就一定越有利于反硝化过程。同时,实验还发现,絮体与颗粒的混合系统处理效果优于纯颗粒系统,这是因为混合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粒径的优势,提高整体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纯颗粒系统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形态变化,从絮体到颗粒的混合状态,然后趋于稳定。这提示在实际应用中,优化污泥粒径分布可能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去除效率。 这项研究通过对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颗粒污泥粒径与其性能关系的重要见解,对于优化污泥处理工艺,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去除效果以及反硝化反应,这些都是后续科研人员和工程实践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