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β-雌二醇纳米粒促进大鼠心梗后血管生成与修复效果

0 下载量 1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486KB PDF 举报
该研究论文探讨了心肌内注射17β-雌二醇纳米粒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生成、梗死面积以及死亡率的影响。17β-雌二醇作为一种可能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激素,通常通过口服或全身给药存在吸收和副作用的问题。通过使用聚乳酸和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作为载体,科研团队成功地制备出能够局部定向释放17β-雌二醇的纳米粒,这有望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包括首先评估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确保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接着,研究人员制备了去卵巢的大鼠心梗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接受17β-雌二醇纳米粒4mg/100g的心肌内注射,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空白纳米粒,而空白对照组仅进行心梗模型构建。一个月后,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梗边缘区的毛细血管密度(MVD)和eNOS蛋白的累积光密度值,同时测量梗死面积,并评估死亡率。 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纳米粒在体内显示出良好的缓释特性,1个月后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大鼠心梗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5),eNOS蛋白表达增强(P<0.05),并且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更重要的是,尽管进行了心肌内注射,但实验组的死亡率并未上升,表明这种局部给药方式对于心梗的治疗具有积极效果,不会增加额外的风险。 研究结论指出,心肌内局部注射17β-雌二醇纳米粒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毛细血管生成,从而减小梗死面积,同时保持较低的死亡率。这为治疗冠心病特别是对于某些传统疗法无效的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由于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潜在风险,如乳腺癌和血栓形成,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纳米粒给药方式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以及优化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实现更佳的临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