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信号情感识别:通道选择与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

需积分: 35 6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2 收藏 1.26MB PDF 举报
"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脑电信号(EEG)提高情感识别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在处理原始脑电信号后,提取了不同频带的特征,包括小波熵、近似熵、功率谱密度和微分熵。他们应用了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朴素贝叶斯和神经网络算法进行特征训练和分类。此外,通过四种电极配置,特别关注微分熵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实验结果显示,在十二通道设置下,整体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1.99%,最高情感识别准确率可达97.59%。研究还发现,减少电极数量可以实现较高的情感识别效果,并且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SVM算法能显著提高识别准确率。"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脑电信号与情感识别的关联性,旨在解决情感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首先,通过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五带滤波,提取出关键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小波熵(用于量化信号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近似熵(评估信号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功率谱密度(反映信号在频率域的能量分布)以及微分熵(衡量连续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这四个特征都是脑电信号分析中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捕捉到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模式。 为了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情感分类,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以其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的优秀性能而被广泛应用。K近邻算法则依据最近邻的原则进行分类,朴素贝叶斯基于概率模型进行决策,而神经网络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来学习和分类。这些算法的组合使用有助于探索最佳的分类策略。 在电极放置方面,研究选择了四种不同的配置,重点研究了微分熵特征。微分熵对于识别复杂信号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在情感识别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可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表明即使减少电极数量,也能保持高识别率,同时参数优化后的SVM算法对提升准确率有显著贡献。 这项工作不仅对脑机接口(BCI)和情感计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了特征选择和算法优化在情感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并为未来开发高效、准确的情感识别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类型的特征,优化电极布局,以及研究更多高级的机器学习技术,以实现更精确、更实时的情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