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概论:紧致集原理与发展历程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19KB PPT 举报
在"二模式类的紧致性-与大家分享北京邮电大学模式识别课件-模式识别导论第01章 概论"中,主要讨论了模式识别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理论。章节首先定义了模式识别,将其解释为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对事物进行分析、描述、判断和识别的过程,强调了模式识别与图像识别、图像处理之间的联系,如模拟人的感知器官功能。 紧致集的概念在这个部分被提及,它是指一类模式样本分布高度集中,几乎没有或仅有少量临界样本的情况,表明这类模式类在数据空间中的界限清晰,易于处理。紧致性在模式识别中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在特征维度较高时,避免了因维度灾难(过多特征导致的复杂性问题)而带来的挑战。 课程还回顾了模式识别的历史发展,包括早期的阅读机、统计分类理论、形式语言理论和模糊集理论的应用,这些理论的发展对模式识别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Fisher的统计分类理论奠定了基础,而模糊集理论和神经元网络模型则拓展了模式识别的边界,使得算法适应了更为复杂的现实场景。 此外,课程提到了近几十年来的小样本学习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的兴起,这两种方法在处理数据不足或高维问题时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国际上,1973年IEEE发起的国际模式识别大会(ICPR)标志着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交流,成立了国际模式识别协会,推动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合作与发展。 最后,课程大纲中包含了作业和考试的形式,表明学习者将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测试来深化对模式识别的理解。参考书目列举了多本经典的模式识别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这节课程内容涵盖了模式识别的基础理论、历史变迁、实践应用以及学术组织,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模式识别的框架。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模式识别项目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