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基础: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发展历程

需积分: 13 8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7 收藏 395KB PDF 举报
"高教版单片机教材习题答案,主要内容涉及单片机的定义、与普通计算机的区别、发展历程、类型分类以及MCS-51系列和80C51系列单片机的特性比较。" 单片机,又被称为微控制器或嵌入式控制器,是一种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集成在同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计算机系统。相比于普通计算机,单片机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成和小型化,使其适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和实时控制系统。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74年至1976年):这是单片机的初级阶段,标志着单片机的诞生。 2. 第二阶段(1976年至1978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展了低性能的单片机,初步实现了基本功能。 3.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高性能单片机开始涌现,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4. 第四阶段(1982年至今):8位单片机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16位和32位单片机也相继推出,进一步增强了计算能力。 根据单片机处理数据的位数,可以将它们分为1位、4位、8位、16位和32位等不同类型,不同位数的单片机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位数越高,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越大。 MCS-51系列是广泛应用的单片机家族,其中8031、8051和8751是基本型号。8031没有内置程序存储器,需要外部扩展EPROM;8051则内置4KB ROM,适合小型程序;8751则增加了4KB的EPROM,使得程序可以直接固化在芯片内。80C51是8051的改进版本,采用CMOS工艺,功耗更低,并提供了两种掉电工作模式。 8051和8751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部程序存储器的类型,8051内置的是ROM,而8751则有EPROM。在实际应用中,这决定了8751可以方便地进行程序的多次修改和固化。 在家电领域,单片机通常用于实现测量和控制功能,例如控制温度、时间等参数,因此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单片机属于微型计算机的测量、控制应用。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掌握单片机编程至关重要,它们是单片机设计和应用的基础,涵盖了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具体型号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