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胁迫对水稻非蛋白巯基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影响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281KB PDF 举报
"镉胁迫下水稻非蛋白巯基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本文探讨了镉(Cd)污染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关注了水稻在Cd胁迫下非蛋白巯基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实验采用水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Cd胁迫对水稻幼苗各部位的影响,揭示了植物应对重金属毒性的机制。 研究发现,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水稻各个部位的镉积累量逐渐增加。根部、根表面吸附、地上部分以及木质部汁液中的Cd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根部初始积累较多,但在长时间胁迫后,地上部的积累量超过根部。这表明水稻对镉有明显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且存在一定的耐受性。 非蛋白巯基(NPT)和谷胱甘肽(GSH)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抗氧化物质,它们在镉胁迫下起着关键的解毒作用。在本研究中,GSH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而上升,反映出植物试图通过增强抗氧化防御来抵抗镉的毒性。然而,NPT和GSH的前体—丙氨酸半胱氨酸蛋白(PC)的含量在根部在初期增加,随后下降,而地上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这可能意味着根部是镉解毒的主要区域,但这种能力在长时间胁迫下会有所减弱。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参与抗氧化和重金属解毒的关键酶,其活性在初期上升,随后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在早期阶段通过提高GST活性来应对镉胁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出现疲劳。地上部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反映了膜脂质过氧化的增强,而根部MDA含量的先降后升则显示了镉胁迫对根部的复杂影响。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120小时达到最低,之后回升至对照水平,这可能与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在调节氧化还原平衡方面的作用有关。 这篇论文揭示了水稻在镉胁迫下通过调整非蛋白巯基含量和GST活性来应对重金属毒性,并指出120小时可能是水稻体内巯基物质解毒能力的极限。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机制以及寻找改善重金属抗性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包括镉、水稻、非蛋白巯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属于环境科学与农业领域,对于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开发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12-2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