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分析:软件架构设计的关键步骤与技术

需积分: 20 2 下载量 1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2.89MB PPT 举报
鲁棒分析是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系统的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在需求分析阶段,虽然得到了初步的人机交互描述,即用例规约,但它并未深入到系统的内部结构,如类、包、组件和子系统等。鲁棒分析技术作为一种过渡技术,关注的是功能需求,它基于这些需求进行初步的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反过来检查用例规约,帮助发现可能存在的遗漏或错误。 在鲁棒分析中,系统内部的对象被划分为边界对象、控制对象和实体对象。以填写请假申请单为例,这个用例可以分解为边界类(处理用户输入和系统边界交互)、控制类(管理业务逻辑和流程)和实体类(存储和处理请假申请数据)。这种划分有助于确保设计的健壮性,即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异常情况时仍能维持正常运行。 3.4.1 鲁棒分析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这样的分析方法,逐步将抽象的功能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系统设计,同时强调了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回溯和调整的重要性,以确保设计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方法,架构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设计出更能适应变化和应对复杂环境的系统架构。 除了鲁棒分析,3.4.2 引入架构模式是为了利用已经验证过的最佳实践,简化设计过程并提高效率。模式提供了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开发者解决常见问题,使架构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3.4.3 质量属性分析则是针对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进行评估和优化,以确保设计不仅满足功能需求,也满足业务的关键性能指标。 3.4.1 至3.4.4 的内容构成了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实践,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设计从概念到实施的稳健框架。在实际架构设计阶段,包括逻辑架构设计(关注功能布局)、开发架构设计(技术选型和组件化设计)、数据架构设计(数据库和数据流设计)、物理架构设计(硬件和网络部署)、以及运行架构设计(部署、运维和监控),都是在鲁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实现的。通过这些步骤,最终确保软件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