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编码详解:WCDMA中定长与变长编码方法及其应用

需积分: 50 11 下载量 1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308KB PPT 举报
信源编码是信息技术中关键的一环,它在无线通信系统WCDMA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目标是提高通信效率并减少冗余。本文档涵盖了信源编码的基础概念、必要性以及几种主要类型。 首先,信源编码分为定长编码和变长编码两大类。定长编码规定每个码字的长度固定不变,追求的是最小码字长度,这遵循了定长信源编码定理;相比之下,变长编码允许码字长度变化,其目标是寻找平均码字长度最小的编码方式,即最小化数学期望。 信源编码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核心问题上:一是计算信源输出的信息量,即信源熵Hm;二是优化信源输出的表示,以减少由信源符号相关性造成的冗余。理论上,理想情况下可以通过传输H∞来完全表达信源信息,但在实践中由于计算复杂性,通常使用信源熵Hm作为近似,而Hm大于H∞,这就产生了信息传输的冗余,信源编码正是通过减少这种冗余来提高通信效率。 信源编码的原则主要包括提高传输和存储信息的效率,以及尽量减少信息损失,使得编码后的信息携带效率更高。编码过程旨在消除或压缩信源中的冗余,使得有限带宽的通信更加高效。 信源编码主要分为两类:无失真数据压缩编码(熵编码)和限失真数据压缩编码。无失真编码如冗余度压缩编码,包括时域和频域的相关性利用(如PCM、ADPCM、子带编码SBC、自适应变换编码ATC)、统计编码如Huffman编码和算术编码,以及通用编码如Lempel-Ziv (LZ) 编码,这些方法确保解码后信息的完整性。 然而,熵压缩编码则是在允许一定程度失真的前提下进行压缩,如量化技术(如标量量化SQ和矢量量化VQ)、变换编码(如DCT、DFT和小波变换)、预测编码(如LPC-10和ADPCM),以及利用人类感知特性来优化编码。这类编码在压缩比例上更大,但必须在失真容许范围内进行,以尽可能保留更多原始信息。 信源编码是无线通信如WCDMA系统设计中的核心策略,通过合理的编码技术和方法,实现信息的高效压缩与传输,从而提升通信质量和带宽利用率。理解并掌握这些编码原理和技术对于优化WCDMA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