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从系统用例图到详细规格说明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1.33MB PPT 举报
在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它着重于理解和捕捉系统需求,然后设计和实现以对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第10章全面介绍了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需求陈述:首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无论是用户单方面的需求文档,还是系统分析师与用户的协作,或是项目标书中的需求,都是获取用户基本需求的关键。这一步明确了系统的预期功能和行为。 2. 对象与类的识别:在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人员要识别出类和对象,这些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类是对现实世界实体的抽象,而对象则是类的具体实例。 3. 定义类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定义类的属性和方法,确定它们的内部结构,并根据功能和关系将类组织成层次结构,以便更好地管理。 4. 表示关系:描述类之间的关系,如继承、组装、一般—特殊关系等,以及静态依赖(属性)和动态依赖(操作)的关联,这是构建对象模型的重要环节。 5. 建模对象行为: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为对象的行为建模,描绘它们如何响应外部输入和交互。 6. 子模型与层次划分:面向对象分析涉及三个主要子模型:对象模型(静态结构)、动态模型(交互顺序)和功能模型(数据变换)。这五个层次(主题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帮助组织分析结果,确保问题域和系统责任清晰可见。 7. 创建模型:分析过程并非线性,而是灵活地在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动态建模和功能建模之间切换,以适应实际需求。 8. 难点与重点:从结构化分析方法过渡到面向对象分析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思维方式和工具的转变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而对象模型的创建方法和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设计和实现的准确性和效率。 从系统用例图到用例说明(规约)阶段,是将系统需求转化为面向对象设计的关键步骤,通过清晰、易懂的规约,确保团队成员对每个系统用例有共同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推进软件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