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中英对比与社会语言学分析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4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17MB PDF 举报
该研究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大学生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现象,特别是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社会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如朋友、同事或教师等。研究者曹旺儒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246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调查,运用问卷、观察、访谈和记录等多元方法收集数据,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论文的核心内容围绕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构成、来源以及使用特点展开。首先,研究探讨了社会称谓语的结构和形成机制,包括它们如何随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而变化。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各种因素,如性别、专业、年级等,试图揭示这些变量如何塑造他们的语言选择。 性别、专业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性别或学科领域内的学生对社会称谓语有不同的使用习惯,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更为正式的称呼,而文科学生可能更注重非正式的亲近感表达。年级则可能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高年级学生可能因为社会经验和文化认知的提升,更熟练地运用社会称谓语。 此外,论文指出社会称谓语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含义。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重他人以及遵循社会规范的能力。因此,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称谓语使用有助于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制定语言教育政策、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进一步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权势与等同理论在此研究中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它强调了权力关系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和使用。通过比较中国和英国大学生在社会称谓语上的差异,可以揭示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个体的语言行为,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挑战。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社会语言学视角,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现状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推动语言教育及社会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