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陈剑明:实时智能异常检测算法与工程实践

需积分: 29 14 下载量 1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3 收藏 683KB PDF 举报
实时智能异常检测平台的算法及工程实现是携程陈剑明分享的议题,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有效监控业务运行状态,又能智能识别异常情况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监控系统扮演着运维的眼睛的角色,要求既能避免过度敏感导致频繁误报,又不能漏报重要异常,同时还需要具备自适应能力。 首先,设置告警机制是一个关键挑战。传统的做法包括设置单一阈值或量化幅度,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如需要忽略部分指标、对平稳性和周期性指标的判断缺乏统一标准,以及规则维护成本较高。引入算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评估算法的性能并不简单,比如召回率和准确率可能并不全面,因为异常的定义可能因业务场景而异,且样本数量不足和标注成本问题也需要考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剑明提出了控制变量和寻找最接近正常情况的方法,通过锁定特定类型的监控指标并制定明确的检验标准。在算法选择上,他倡导去规则化,避免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带来的误报和漏报问题。神经网络,特别是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因其在序列数据处理中的优势,被用来应对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异常检测。 离线模型训练阶段,涉及复杂的技术如插补、剔除节假日影响、多尺度滑动窗口和频域特征提取,以及利用LSTM进行特征计算和模型训练。在线计算检测部分则关注实时性和效率,通过连续的模型预测和异常值替换,减少人工处理的报警量。此外,抽象规则集被设计成基于时间序列的规则,比如基于时间段、幅度变化、数据形态和相邻周期的相似度来判断异常。 评估环节强调了与现有规则系统的对比,通过日均告警量、故障召回率等指标来衡量新算法的效果。例如,尽管新算法的总体告警量有所下降,但仍有漏报现象,尤其是在肉眼难以识别且周期性不明显或波动较大的异常情况下。最后,演讲者指出了实时性问题,特别是在Python等语言处理实时数据时存在的延迟,从数据获取到告警通知的时间可能长达3-4分钟。 综上,实时智能异常检测平台的算法和工程实现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挑战,涉及到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以及系统性能等多个层面,旨在提高业务异常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