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中的类分析方法-王立福教授讲座

需积分: 32 23 下载量 1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3.86MB PPT 举报
"北大王立福教授的软件工程2012研修班课件主要探讨了活动类的分析,特别是在软件工程的背景下,如何深入理解和处理分析类的责任、属性和关系。课程强调了从用况细化的角度来识别和维护类的职责,并通过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如软件过程、需求分析、开发方法学和CMM,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在软件工程中,活动类的分析是一个关键步骤,它涉及到对系统中各个类的深入理解。在活动3中,主要目标是明确并维护分析类的责任,同时根据它们在用况细化中的角色来识别和维护属性和关系。这一步骤对于确保软件设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首先,标识责任是分析类的核心任务。这需要组合类在不同用况细化中的角色,从角色中提炼出类的职责。随着用况的不断细化,类的职责可能会增加或调整,因此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用况细化[分析]和用况细化[设计]阶段,都需要不断地审查和更新类的职责,以适应系统的需求变化。 其次,基于用况细化的角色,可以确定分析类的属性和关系。属性反映了类的状态信息,而关系则揭示了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信息有助于构建类的完整模型,使设计人员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如何运作。 软件工程的基础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从概论到软件过程,再到需求和系统规约,以及开发方法学。软件过程描述了开发活动及其组织方式,而软件需求和系统/产品需求规约是软件开发的起点,也是后续测试和验证的标准。开发方法学则提供了实现开发活动的不同途径,如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它们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则关注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旨在确保开发出正确的产品或系统。它强调了工程原则的应用、工程技术活动的执行以及有效的工程管理,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软件开发的本质在于将问题域的概念和处理逻辑映射到不同的抽象层,包括需求、设计、实现和部署。每个抽象层都有其特定的模型和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软件模型,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解决方案。 王立福教授的课程强调了软件工程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通过对活动类的分析,引导学员深入理解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