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存储结构:多级存储与表的典型存储机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1-16 收藏 753KB PDF 举报
第5章《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主要介绍了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多级存储的原因和三级存储结构的具体内容。数据库存储结构是指数据库中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存放方式和组织结构。多级存储是为了解决内存容量有限、成本较高、易失存储等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存储策略。三级存储结构由主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组成,分别用于不同层次的数据访问。 在数据库存储结构中,第一级存储器是主存储器,它的容量一般在100MB到10GB之间,对于数据的访问速度非常快,可以在10^-8秒到10^-7秒之间完成。主存储器通常由高速缓冲存储器和普通内存组成。第二级存储器是磁盘存储器,也称为二级存储器或次级存储器,它的存储容量比主存储器大得多,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但是访问速度相对较慢。第三级存储器是辅助存储器,包括磁带存储器和自动光盘机,它是一种辅助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大量的数据。 多级存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存的容量有限,无法存储全部的数据。其次,内存属于易失存储器,不适合长期存储持久数据。再者,相比于内存,存储单位的成本在外存上要高得多。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据库系统采用了多级存储器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中。 在关系数据库中,表的存储机制有三种典型方式:索引、散列和簇集。索引是一种对表中数据进行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用于提高查询效率;散列是根据数据值直接计算出存储位置的方法,适用于等值查询;簇集是将具有相同属性值的行存放在一起的存储方式,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总体而言,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涉及到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多级存储是为了克服内存容量有限、成本高昂等问题而采取的存储策略,包括主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在关系数据库中,表的存储机制主要包括索引、散列和簇集,以提高查询效率。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可以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和存储效率,从而提升数据库系统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