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发展与数据链路层详解
需积分: 10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724KB PDF 举报
"06-数据链路层与以太网.pdf"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组件——以太网,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标准和帧结构。以太网是目前局域网(LAN)中最广泛采用的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共同开发以来,经历了多次速度升级,从最初的3Mb/s逐步提升到现今的400Gbps。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以太网始于1973年,当时传输速率为3Mb/s,随后在1980年达到10Mb/s。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如1992年的100Mb/s,1998年的1000Mb/s,再到2010年的40G/100G标准。2013年,400G以太网标准的制定标志着以太网技术的又一里程碑。
数据链路层的分层设计:
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被分为两个子层: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和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LLC层负责识别网络层的协议类型,接收上层数据并封装成帧,然后将这些帧传递给下一层。MAC层则管理物理介质的访问,包括硬件设备的物理寻址、网络拓扑定义以及数据帧的传输顺序。
以太网帧结构:
以太网帧包含了协议类型,用于标识上层协议;帧大小通常在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其中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默认为1500字节,限制了每次发送的数据量。帧还包含校验部分,通过特定的计算公式来检测数据包的完整性。
MAC地址:
MAC地址,或称为物理地址,是一个网络接口的全球唯一标识,用于在局域网内定位和通信。这些地址由6个字节组成,通常以冒号或破折号分隔的12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虽然这里没有提供完整的帧结构细节,但可以看出以太网帧结构包括前导码、起始帧分界符、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数据部分和帧校验序列等元素。以太网帧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确保在网络中正确地传输和接收信息。
以太网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它的持续演进反映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对全球信息化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标准和帧结构对于网络工程师和IT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2023-05-24 上传
2020-08-18 上传
2021-08-11 上传
2021-11-11 上传
2021-10-12 上传
2021-06-20 上传
2021-06-20 上传
2009-07-15 上传
2019-09-03 上传
m0_59353289
- 粉丝: 0
- 资源: 6
最新资源
- Aspose资源包:转PDF无水印学习工具
- Go语言控制台输入输出操作教程
- 红外遥控报警器原理及应用详解下载
- 控制卷筒纸侧面位置的先进装置技术解析
- 易语言加解密例程源码详解与实践
- SpringMVC客户管理系统:Hibernate与Bootstrap集成实践
- 深入理解JavaScript Set与WeakSet的使用
- 深入解析接收存储及发送装置的广播技术方法
- zyString模块1.0源码公开-易语言编程利器
- Android记分板UI设计:SimpleScoreboard的简洁与高效
- 量子网格列设置存储组件:开源解决方案
- 全面技术源码合集:CcVita Php Check v1.1
- 中军创易语言抢购软件:付款功能解析
- Python手动实现图像滤波教程
- MATLAB源代码实现基于DFT的量子传输分析
- 开源程序Hukoch.exe:简化食谱管理与导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