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系统协议架构详解:从EPC到eNodeB

需积分: 50 1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0 收藏 3.44MB PDF 举报
"LTE系统协议架构讲解,通俗易懂" LTE(Long-Term Evolution)系统是4G移动通信标准,其协议架构设计旨在提供高速、低延迟的数据服务。LTE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和演进型基站(eNodeB)。EPC是核心网络部分,它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ME)和服务网关(SAEGateway,简称S-GW),分别负责控制处理和数据承载。eNodeB则属于接入网部分,集成了原来UMTS(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NodeB和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功能。 在LTE网络中,eNodeB与EPC之间的接口是S1,而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进行通信。与UMTS系统相比,由于eNodeB整合了NodeB和RNC,因此省去了Iub接口。X2接口类似Iur,S1接口类似Iu接口。 eNodeB在LTE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执行多项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1. 无线资源管理,如无线承载控制、接纳控制、连接移动性管理、上下行资源分配和调度。 2. IP头压缩和用户数据流加密。 3. MME的选择在UE(用户设备)附着时进行。 4. 用户面数据路由至S-GW。 5. 负责寻呼消息和系统广播信息的调度与传输。 6. 配置UE的测量和测量报告。 在协议栈方面,LTE的控制面和用户面有各自的特点。控制面主要由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协议管理,RRC子层负责广播、无线接口寻呼、连接管理、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UE测量上报和控制等。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在LTE中负责控制平面数据的加解密和完整性保护,这在3G中是由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来完成的。此外,RRC层只有一个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实体,而3G中则有多个。 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PHY(Physical Layer)、MAC、RLC、PDCP和NAS(Non-Access Stratum)层。RLC层依然有TM(Transparent Mode)、UM(Unacknowledged Mode)和AM(Acknowledged Mode)三种传输模式。在加密方面,与3G不同的是,LTE的用户面加密由PDCP层处理,而在3G中,UM和AM模式下的加密在RLC层,TM模式下的加密在MAC层。NAS层支持移动性管理和用户面承载的管理,并对NAS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LTE系统的协议架构设计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延迟并增强网络性能,使得4G时代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