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自适应增量调制技术探索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1.04MB PDF 举报
"二维自适应增量调制的研究 (1992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创新的数字通信技术——二维自适应增量调制(2-D ADM)。这种技术是在传统增量调制(D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决DM系统中常见的斜率过载问题。在1992年的研究中,作者冯玉成、贾卓生和张星古月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计算,证实了2-D ADM是一种高效且可靠的通信手段。 在数字通信领域,自适应增量调制(ADM)是一种动态调整步长大小的方法,以适应输入信号的斜率变化。传统的增量调制系统由于动态范围有限,当输入信号变化剧烈时,可能会导致斜率过载,影响信号质量。2-D ADM的出现旨在克服这一局限,通过二维空间的处理,不仅考虑信号幅度的变化,还考虑了时间上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跟踪信号的动态特性。 具体来说,2-D ADM系统由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在发送端,系统会根据输入信号的斜率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步长尺寸,确保本地译码器能够自适应地追踪语音信号的变化。这个过程涉及到一个包括乘法器、台阶逻辑电路和识别器在内的本地译码器,它生成的累加阶梯波形能准确地跟随输入信号。 此外,2-D ADM系统采用的是数字自适应技术,这意味着台阶跃变的规则可以灵活设定。通常情况下,系统会先按照预定的顺序依次跳变台阶,并同时监测编码输出。通过实施“2连码检测”或“4连码检测”,系统可以判断追踪速度是否足够,如果检测到连续的同极性码,就可能预示着斜率过载的风险。此时,检测器会将信息反馈给“台阶尺寸逻辑”和“乘法器”,以适当增加步长,确保及时追踪信号变化。 接收部分则负责恢复原始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接收端需要解码由发送端发送的信号,通过同样的自适应机制,重建出与原始信号尽可能接近的波形。2-D ADM系统的优越性在于其能够有效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提高通信的信噪比,从而提升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二维自适应增量调制是数字通信技术的重要进步,尤其在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这项1992年的研究为当时的A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也为后来的数字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