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见最长距离法与最短距离法比较:聚类分析实例

需积分: 50 1 下载量 14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1.63MB PPT 举报
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将它们分组成若干个集合(即类),每个类内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类之间的对象则差异较大。这种方法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会科学、商业分析、生物信息学以及市场营销等。 在分类标准上,聚类分析非常灵活。例如,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可以根据自然条件(如降水量、土壤类型、日照时数、湿度等)或者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医疗设施、基础设施等)进行划分。在实际操作中,既可以单一指标作为依据,也可以结合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达到更精确的分类。 衡量两个对象之间的“远近”是聚类分析的关键。最直观的是使用欧氏距离或曼哈顿距离等简单的距离度量方法,但这仅适用于低维空间。对于多维度数据,比如饮料数据中的热量、咖啡因含量、钠含量和价格,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空间距离计算,如马氏距离或余弦相似度,以便在高维空间中捕捉到数据间的真正关联。 以易见最长距离法和最短距离法为例,它们的区别在于定义类间距离和计算新类与其他类距离的公式。最长距离法倾向于将样本分配到最近的类别之外,以确保新类与其他类的最小差异;而最短距离法则相反,倾向于将样本分配到最近的类别中,以最大化类内的相似性。尽管算法细节不同,但核心的并类步骤保持一致,都是通过迭代优化来确定最佳的类别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饮料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对16种饮料在热量、咖啡因、钠含量和价格等四维空间中的分布进行聚类,可以发现消费者可能基于这些属性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购买行为群体。这种分析有助于商家进行市场细分,制定更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 聚类分析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复杂的多维度数据,通过数据的内在结构揭示潜在的规律和模式。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成为挖掘数据价值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