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信号产生模型解析:从发音器官到声学特性
版权申诉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5
收藏 1.03MB PPT 举报
"第二章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深入解析"
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是理解语音通信和语音处理技术的基础。本章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包括语音产生的生理机制、语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数字模型。
首先,语音产生的过程涉及到人体内的多个器官协同工作。声音本身是一种波,其振动频率在20至20000赫兹之间,而语音作为声音的一种,其频率上限可达到15000赫兹。这个过程始于大脑,通过神经指令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如肺、气管、喉、咽、鼻和口腔等,这些器官共同作用产生语音波。具体来说,肺部和气管提供能量,声带是主要的声音生成机构,声道则起到调制和共鸣的作用,形成具有丰富音质的语音。
人体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关键部分:能源、激励源和辐射源。能源即肺部和气流;激励源包括声带,它在浊音中通过周期性闭合和开启产生脉冲序列,在清音中则通过声道的狭窄部分产生湍流;辐射源主要是嘴唇,负责最终形成功能性的语音波。
语音产生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音素类型:浊音和清音。浊音中,声带振动产生周期性气流;清音则依赖声道的局部收缩产生湍流;爆破音则通过声道闭合点的突然开启来释放气压。这些不同的发音方式为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此外,语音有两个重要的声学特性:基音周期和基音频率。基音周期是声带振动的周期,其倒数即为基音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基音频率的变化与发音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对于成年人,基音频率通常在80到500赫兹之间,男性较低,女性和儿童较高。
最后,声道被视为一个分布参数系统,其非均匀截面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使得语音具有多种谐振频率,这在语音的感知和识别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模型,我们可以模拟这些过程,进一步理解和处理语音信号。
总结而言,第二章“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详细介绍了语音产生的生理过程、关键组成部分以及相关的声学特性,为后续的语音处理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理解这一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应用语音识别、合成及通信系统。
2012-11-02 上传
2021-10-02 上传
2022-07-07 上传
2014-05-05 上传
2013-05-26 上传
2019-03-13 上传
文档优选
- 粉丝: 95
- 资源: 1万+
最新资源
- 火炬连体网络在MNIST的2D嵌入实现示例
- Angular插件增强Application Insights JavaScript SDK功能
- 实时三维重建:InfiniTAM的ros驱动应用
- Spring与Mybatis整合的配置与实践
- Vozy前端技术测试深入体验与模板参考
- React应用实现语音转文字功能介绍
- PHPMailer-6.6.4: PHP邮件收发类库的详细介绍
- Felineboard:为猫主人设计的交互式仪表板
- PGRFileManager:功能强大的开源Ajax文件管理器
- Pytest-Html定制测试报告与源代码封装教程
- Angular开发与部署指南:从创建到测试
- BASIC-BINARY-IPC系统:进程间通信的非阻塞接口
- LTK3D: Common Lisp中的基础3D图形实现
- Timer-Counter-Lister:官方源代码及更新发布
- Galaxia REST API:面向地球问题的解决方案
- Node.js模块:随机动物实例教程与源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