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技术发展与类型详解:数据冗余与速度提升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623KB PDF 举报
09_raid配置(1).pdf 文件讲述了早期硬盘技术的发展背景,尤其是在1987年随着Raid技术的兴起,如何通过多块硬盘的组合提高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性。Rai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最初是为了克服早期硬盘容量小、性能不稳定且价格高昂的问题。Raid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条带化,而是形成了多种级别,如Raid0、Raid1、Raid1+0、Raid5、Raid6和Raid7,这些级别的区别主要在于数据组织方式、读写速度、冗余能力以及空间利用率。 - Raid0(条带化):通过数据分片并行写入多个硬盘,提高了读写速度,但不提供数据冗余,不推荐使用,至少需要两块硬盘。 - Raid1(镜像):数据在两块硬盘上镜像存储,提高读取性能,但写入性能降低,磁盘利用率仅为50%,最少需两块硬盘。 - Raid1+0(镜像+条带):结合了镜像和条带的优点,允许部分硬盘故障,是当前主流方案,至少需要四块硬盘。 - Raid0+1 和 Raid1+0 的空间利用率同样为50%,但前者容许同一组内的硬盘同时损坏,而后者则不允许。 - Raid5 使用校验码机制,读写性能提升,允许最多一块硬盘损坏,空间利用率是(n-1)/n,需要至少三块硬盘。 - Raid6 是Raid5的增强版,支持两块硬盘同时损坏,至少需要四块硬盘。 - Raid7 类似于Raid6,但能容忍三块硬盘同时损坏,至少需要五块硬盘。 软Raid(如md和mdadm)是通过内核模块实现的,可以将任何块设备组成Raid,包括分区。然而,分区作为Raid的一部分没有实际意义,通常用于实验目的。创建Raid时,需要特定的命令,如创建模式 `-C`,添加硬盘 `-A`,监控模式 `-F`,以及调整模式 `-G`。例如,在添加新硬盘时,可能需要先扫描SCSI主机,然后调整分区,如将一块10G的硬盘划分为两个1G的分区。 总结来说,本资源详细介绍了Raid技术的历史、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及在Linux系统中如何通过mdadm工具进行软Raid的配置,强调了不同Raid级别的选择依据和应用场景。这对于理解现代数据中心存储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