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EX/Poseidon卫星数据与全球大洋潮波模式对比分析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986KB PDF 举报
"世界大洋潮波特征的比较分析 (2006年) 沈春, 左军成, 杜凌, 李磊, 李培良"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利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数据对全球大洋潮波特征的分析,并将其与五个全球大洋潮波模式的模拟结果和138个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涉及的主要分潮包括M2、K1、S2和O1。在深水区域,卫星数据与潮波模式模拟的结果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对于无潮点的定位也基本吻合,尤其是在半日分潮的模拟上,表现优于全日分潮。尽管如此,5个潮波模式间的差异仍然相对较小,振幅的绝对偏差大约在1.0cm以内,相位延迟的绝对偏差约为10度。 然而,在陆架浅海区域,模型之间的差异变得显著,表明在复杂地形下,模型的模拟精度受到影响。卫星数据直接分析得到的结果通常比模式模拟值小,特别是在陆架浅海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浅海地区的潮汐受到海底地形、海岸线形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现有模型中可能未被充分考虑或精确描述。 论文还回顾了1994年前的潮波模式,如Schwiderski和Cartwright and Ray的模式,指出这些早期模型的精度依赖于观测数据的可用性,尤其是在观测资料稀少的海域。随着T/P卫星的发射,新的全球海洋潮波模式得以发展,如Egbert的模式,它结合了潮汐、验潮站数据和动力机制,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Kantha模式则强调了动力学方程的约束,强调了底地形数据对于浅海模拟精度的重要性。 Matsumoto的分析方法通过T/P卫星轨道交叉点的回归分析进行了流体动力学内插,进一步改进了潮波特征的解析。Schwiderski模式中M2分潮的均方根误差为4.10cm,展示了当时模型的精度水平。 这篇论文通过详尽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深水与浅水区域潮波特征的差异,以及卫星数据与模型模拟的异同,为改进全球大洋潮波模式和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