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主从复制配置实战与读写分离

PDF格式 | 844KB | 更新于2024-08-30 | 16 浏览量 | 0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本篇文章是MongoDB入门教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主从复制(Master-Slave Replication)的配置和原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避免单点故障,MongoDB支持通过主从复制实现读写分离、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 1. **主从复制模型**: - MongoDB的主从复制架构允许将数据存储在多个服务器上,其中一个是主数据库(Master),负责处理所有的写操作,其他是从数据库(Slave),主要用于读取操作。 - 数据同步基于主数据库的日志(OpLog),从数据库定期(如每10秒)检查主数据库的OpLog,然后根据这些记录进行数据复制。 2. **配置步骤**: - 将MongoDB文件夹分别部署在不同磁盘(如D盘和E盘,模拟多服务器环境)。 - 启动主数据库时指定`--master`标志,同时设置`dbpath`和端口(默认27017)。 - 启动从数据库时,指定`--slave`标志,设置`dbpath`、自定义端口(如8888)和`source`参数(指向主数据库地址)。 - 数据同步成功后,通过监控`applied1operations`确认数据已实时更新。 3. **动态添加从数据库**: - MongoDB允许在运行时添加从数据库,无需在启动时指定。通过主或从数据库的`local`集合,可以动态地添加新的从服务器地址,比如在F盘复制的MongoDB实例。 4. **读写分离**: - 通过主从复制实现读写分离,将大部分读请求分摊到从数据库,减轻主数据库的负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用性。 5. **应用场景**: -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分布式系统中,以提供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确保即使在某些服务器故障时,服务仍能继续运行并保持数据一致性。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如何在MongoDB中配置主从复制,以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重要性和操作步骤,为理解和实施数据库集群提供了实用指南。

相关推荐